第12章 教育模式
“行吧,你回去告诉岳父,我这没问题,随时都可以去。”
这可以离开这个院子的机会项华自然不会放过,这院子,自己再呆下去,真的是要发霉了。
得了项华的恢复,盛月儿又缠着项华写字了,项华的字在盛月儿眼里算是大成了,这眼前就有一个书法大家不好好学习学习,怕是暴殄天物啊。
看着兴致勃勃的盛月儿,项华脸上露出宠溺的笑容,这小姨子啊,还真的是不放过我,一听到自己问题不大,就拉着要写字予她。
清晨,项华在老李的带领下,步入了这已经听过许久的盛家书院了。
盛家书院在江淮不远处的一处山坡下,为的就是宁静,让这群孩子可以静下心读书。
这盛家书院是盛家自己私人的书院,除了盛家的子弟,当然还是有一些有点关系的外人,但是来求学的人不多。
几处大宅院,院子外一片竹林,门口的牌匾看的出来是才更换过的,在项华眼里这书法也算是大家之作了,一圈逛下来,还是颇具书香氛围。
书院目前一共六十四名学生,老师五个,分到项华手里的有八个,书院的山长是盛景山,是盛家本族人,早年还是考取了功名,中了个举人,可惜为官太过直白,没有领悟到为官之道,被同僚排挤,只得辞官回来,恰好盛家又想办个书院,于是就成了这盛家书院的山长。
除了老师和学生,这书院里面就只有一些下人和厨子,人不多,可也算一个脱离世俗的地方,五天一歇是盛景山的主意,自己和学生一直呆在这倒是没什么,可是几个先生都是有家人的,肯定还是要回家去见见家人的。
盛家对这个书院可以说是下了大功夫的,除了项华之前见过的两个刚聘请的先生,还有两位是高薪聘请的有过从官经历的老者,而盛景山有时遇见有灵性的孩子,也会收入门下自己亲自教导。
虽然花费了这么多财力,但是这书院出来的学生还是科举无望,至于是先生的不尽力教导还是学生的资质愚钝,这就不得而知了,虽然没有为官的,但是还是为盛家培养出了不少能从商的苗子,所以这书院就一直存在了。
项华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盛景山虽然没和项华多交流,但是言语中没有因为项华是入赘的身份而产生歧视,在官场历练了这么久的人虽然是被排挤出了官场,但是没犯事,肯定也是精明的人,没必要做这么无聊的事。
盛景山考虑到了项华的学识,当然,呆在这书院已经太久没去过其他地方的盛景山显然不知道前段时间项华在望江楼的事,所以就让项华教那几个孩子一些算术和一些基础的字就行了,其他的就由他在后面教导,不得不说盛景山还是会做人,这样既不拂了项华的面子,对孩子也有个交代。
见过了自己需要教导的孩子,六个男孩,两个女孩,才来到这个书院的八个孩子尤为兴奋,项华也不拖沓,就从认字开始了。
教了一个上午,教了一会就由盛景山来教孩子们学习论语了,呆在这也没事做,于是项华就呆在后面听着盛景山的教学。
听了一阵之后,项华应该是明白了为什么书院没有一个能考取功名的了。
孩子们都是十二岁左右,正是爱玩的时候,这盛景山教的是没毛病,但是太过于古板,就在上面逐字逐句的解释着,遇见没专心听的学生就是一顿斥责,随后就是默写。
这要是能教出肯学的孩子就怪了,盛景山是这样教的,那么另外几个先生应该也是一样的。
或许,把这群孩子真正的交到自己手里,这群孩子还有机会考取功名,这不是项华托大,项华是经历过现代完整教育的,年轻的时候,项华还支教过,当时的他为了自己的履历漂亮,也为了那群相信自己的孩子,他去系统的学习过教育方式。
这论语,他或许不能像盛景山这般一闭眼就能背出来,可以逐字逐句的解释其中的含义,但是他能用自己的办法让孩子们产生对学习的乐趣,那样的话,孩子们就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带着好奇的心学习。
一连两天,依旧是项华教导前面认字的部分,后面的部分又盛景山来接着教导。
下午,一位书生前来找到了盛景山,盛景山就让项华教导这群孩子。
教完字,他就让这帮孩子们读论语,看着孩子们摇头晃脑的读论语,读了半天,看着逐渐失去兴趣的孩子们,项华觉得这就是在浪费孩子们的精力和时间。
反正盛景山不在,项华就按照自己的方法来教导孩子们了。
项华拍了几下手吸引到了孩子们的注意道;“大家停一下,现在我们来换个新的学习方式。”
噱头是一个很能吸引人的方式,项华这一开口,孩子们的注意力瞬间集中到了项华的身上,新的学习方式很能吸引孩子们。
“一会我先讲个故事,如果你们觉得有兴趣,一会故事讲完了,完成了我给你们的学习任务,那么我就继续将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同意吗?”
“同意”“好啊”,下面的孩子们早就十分乏味,一听到项华的建议,都兴奋的答应着。
事情已经敲定了,下面是该选讲什么故事了,项华是研究古玩出身的,他在读书的时候对这四大名著也有很深的涉猎,毕竟艺多不压身,会的越多那么对自己以后就越好。
四大名著,《红楼梦》肯定是不能给这群孩子们讲的,毕竟太悲观,《西游记》呢,鬼怪太多,万一吓到了也不好。
《水浒》和《三国演义》是适合给孩子们讲的,但是这两本书有一个讲究,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少不读水浒的原因其一是少年血气方刚易于冲动,看了《水浒》学里面的英雄好汉,有可能会形成不良的习性;其二是《水浒》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发生和创作时代的苦难,带有一定的灰暗色调,少年读了可能会感到前途的渺茫,产生悲观情绪。
但是少年读《三国》就很不错了,《三国》一出场就是“桃园三结义”,三位兄弟,忠义一生,对孩子有引导作用,而里面的人物可以使得孩子有自己的榜样,仁德刘备、忠义关羽、智慧诸葛等诸多有教育意义的的榜样;千里江山,家国情怀,英雄气节在孩子心中树起一个大格局,对以后的路有更大的规划。
但是这对项华也是个考验,因为里面也充斥了太多的尔虞我诈,阴谋诡计,这也就证明了老不读《三国》的含义,如何能完美的避免这些情节还不失故事的吸引程度。
但是对于这群孩子,项华还是不担心,自己的引导应该能让孩子们正确的确定三观。
“好,那么接下来都要仔细听了哦,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第一章是‘桃园三结义’。。。。。。”
项华在上面是孜孜不倦的讲着,下面的孩子们听着听着也入了神,这种讲故事的先生可找不到,那茶楼里面说书的他们也接触不到,毕竟都是些孩子,所以就听的格外认真。
要是原原本本的讲述出来,孩子们或许也听不懂,但是加上项华自己的润色,一些趣味的故事,还有一些联想度,孩子们的注意了尤其集中。
“好了,第一章就结束了。”
项华刚说完,下面的孩子们就起哄了,一顿求着项华继续讲。
看着孩子们那渴求的目光,项华得意的一笑,道:“不急,先完成我们之前说的约定,要是今天你们八个能都默写出我刚才教的论语,一会我就再给你们讲点。”
有了奔头,孩子们也就开始有兴趣的学习了。
不一会,都要求着项华开始默写,反而不是项华要求他们开始默写。
看着交上来的默写效果,项华又是得意的一笑,基本上都没错两个字,教孩子还得寓教于乐,这古板的教育确实不行。
盛景山不知何事,已经离开了两天,项华也逐渐进入了自己的教学节奏。
这帮孩子特别好教,仅仅四天的时间,就对项华可以说是言听计从,在课堂上都尊师重道,没有一点违逆的意思。
一个想教,一群想学,眼下的这帮孩子可以说是毫无个性可言,只有项华讲完故事的时候才会出现哄乱的现象,其他时候都是规规矩矩的。
项华是呆的舒舒服服的,自己每天就是教一下论语上面的,然后就是想一下《三国》说到哪呢,这群孩子就满足的不行,教案都不用准备,偶尔出现默写不及格或者解释经意不达标,就稍微打两个手板就是了。
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为方便您下次阅读,请关注下方官方微信号
长按下方二维码3秒即可快速关注
公众号内海量精品小说任您选
为方便您下次阅读,请关注下方官方微信号
长按下方二维码3秒即可快速关注
公众号内海量精品小说任您选
当前推荐票:0张
确定送出
0/100